般若学佛网 修行受用 说说六道众生(五)人类是怎么一回事儿?

说说六道众生(五)人类是怎么一回事儿?

说说六道众生:(五)人类是怎么一回事儿?

因果

【写在前面的话:“六道”就是:天人道、阿修罗道、人道这三善道和畜生道、饿鬼道、地狱道这三恶道。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,其灵知心识(也即灵魂)会受因果业力的牵引转入六道中的某一道重新投胎,并根据各自的因果业力感受不同的苦报。当寿命再次终了,又要重新投生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受相应的苦报,这样永无止境的轮回在六道之中。】

人类也就是人道众生,所享受的福报是次于天人道和阿修罗道众生的。即便如此,投身为人亦非易事,应为多生善根所致。投身为人实属六道轮回中之幸事,更重要的是:人类可以闻受佛法,依教修行,即身成就,所以实为人身难得。

虽然人类众生有幸为多生善业之福报, 有些人觉得很幸福很快乐,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。这种快乐是暂时的,会变质、会变坏。这种快乐是满足了欲望而感受到的快乐,其本质也是一种苦。

那么,人类众生所遭受的痛苦都表现在那些方面呢?最主要的痛苦是:生、老、病、死,及爱别离苦,怨憎会苦等等。

生之苦

人在出生时,父精母血相互融合,再加上无形的中阴之识,此时投胎便告完成,这是生之苦的开端。婴儿于母体之内,无法表示所求所需,更因母体内温度变化和外界影响而受致各种痛苦的遭遇。当婴儿离开母体之时,由于与外界的接触相当敏感,随同响亮的哭声告示着置身于茫茫人世的苦难征兆。

人来到世上,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苦境。不能说话的孩子,饥渴、饥饿时无法表述,且不法抗拒不喜欢接受的睡觉、搂抱以及任其坐卧、捆缚等等,约束重重痛苦不堪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各种困惑和骚扰纷至沓来。上学时,或愁学费的数目,或愁考试的成绩,或愁师长的批评,或愁恶意的谩骂,或愁饥寒的苦击,再后来就是升学前途担忧,各种家庭和社会的压力。学业完成后,又担心工作的好坏与薪金的高低,能否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各种关系,或因遭到别人的嫉妒感到烦恼,或看到比自己能力差的人职位比自己高而愤恨,或见溜须拍马上司之事心中不齿,或婚姻生活摩擦日感痛苦,或因子女的衣食住行心头牵挂等等。

总之,生活中的苦境一处接着一处,一境拖着一境,烦恼永不停息。即便一时满足,也只是如同海市蜃楼,昙花一现,而更多的烦恼、痛苦、磨难给艰难的人生设置诸多阻障。总之,人们实际生活之苦,生存与压迫之苦,是难以用片语道尽和形容的。

老之苦

人之生之始,便即老之始。岁月不断地逝去,皮肤不再细腻白嫩而变得粗糙不堪,皱纹横生,干缩皱裂,黝黑衰老,行动再不敏捷,身躯开始佝偻萎缩,甚而必须倚仗拐杖来支撑。物质的接触索然无味,精神之不安敏感易怒,耳朵听到的声音开始模糊,舌头尝到的味道逐渐失之鲜明。

昔时腰缠万贯者,今日或举目无亲或倚着无傍、妻离子散!此时对着钱财,只有愤怒,因为它既买不回逝去的光阴,又买不到温暖的亲情;老时穷困潦倒者,众亲远离,颠沛一生,流离一世,无依无援;老而无能者,穷死他乡异域,无人问津;老时曾为高官厚禄者,门庭若市不复,虽家居闹市然门可罗雀,冷落清寥,感叹人世沧桑,人情冷暖。

福报享受已尽,苦果接踵而来,你便开始患得患失,记忆不清,行为失度,再也不注意任何形象体统,明知死之将至,却已无可奈何,只能拭目感叹,方才悟觉人生如一场梦。

病之苦

人们在身体健康时,从来不会考虑若陷入病中会怎样,而一旦病魔缠身,卧床不起,缠绵于病榻之时,受尽病况的蹂躏和折磨,昔日举手可为之小事,也需他人代劳而为。如若得知身患绝症,更是受尽心理上的打击折磨,孤独、无助、痛苦、恐惧纷至沓来,此时会渴望室外的阳光、雨露、空气、草地,芳香的氤氲,羡慕孩子们的叫喊奔跑,甚至嫉妒人们悠然散步,害怕随时都有可能走进的死神,甚而受不了房里沉闷的空气,漫漫长夜的来临,会做各种可怕的噩梦,虽恐慌,然而无人应听。陷入病境的时候,时间过得好像特别的慢,一分钟像一个小时那么漫长,病中之时,所受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之苦令人无比难奈,痛苦不堪忍受,真是惨不忍睹。

死之苦

生命成长的过程,即是死亡接近的过程。当死神来到身边时,你失声痛哭,恣意悲恸,不能掩饰内心极大的恐惧和眷恋,虽舍不得离开亲人,眷恋的尘世生活和一切,又害怕面对死亡,然而必然要死亡。

人在死亡时,虽身死,但灵魂仍然不灭,而是从肉体中脱离出来。在没有重新投胎之前,可以看到亲人在围着自己坏死的肉体哭泣、哀嚎,而自己浮在半空中,使劲地叫唤自己的亲人,告诉他们:“我在这里。我在这里。”可是,亲人们根本就感觉不到,也听不到他的呼唤。

当你独自一人躺进冰冷的坟墓,你的身体开始腐烂,污浊,灵知心识独自飘荡在中阴时期,无以所附,无以所依。

然而,由于多生种下的善因恶因结之善果恶果,无始之业力的牵引,不得不受其摆布,重入六道轮回。

那么,有办法脱离这些痛苦吗?当然有,请看下一篇,敬请关注。(未完,待续)

般若学佛

撰文:合立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般若学佛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rxuefo.com/7820.html

作者: zit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