般若学佛网 修行受用 我们的家到底在哪里

我们的家到底在哪里

回家 ——法音学习班心得分享

修行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,每天都是為了自己心爱的家而拼搏。流浪汉以街头為家,工作狂的人以公司為家等等,这些家有的贫穷、有的华贵,多数平平。无论是什麼样的家,芸芸众生不明白这些最终都是不属於自己的家,它只不过是人们生命行途中的旅店,是暂时的,只有深入佛法,方可明白什麼是自己真正的家,一个真正属於我们永久的家,那就是与诸佛无二无别的本來面目法性真如。
 
 觉醒的人懂得要修行,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回到我们真正的家,而这谈何容易?什麼是回家的道路呢?H.H.南无羌佛的法音為我们指明了方向:落实每日的修行,离恶积善,依教奉行,发菩提心,利益众生,奠定修法的基础;為此我们必须断绝凡情二十法,并且要时常自我约束,手杵拐杖、脚穿钉耙,正知正见,严持戒律,观照自己,不错因果,这样才能做好观修入法必须要实行的三业之事;最后得到大法的灌顶,如法修持,断凡入圣,获证菩提,回到自己的家。
 
 凡情二十法的产生,根源在於我执。有了我执,就会起贪,為了一己私利而贪夺;有了我执,就会生瞋,因為要维護自我的尊严或利益;有了我执,就会追逐虚名,因為我需要出人头地,功名显赫;爱,因為我喜欢;恨,因為我讨厌等等,就这样由於我执驱使,成了种种世间凡情,也种下了因地轮回的根种,生生世世无法了生死,人们永远回不到自性的家。
 
 要想回家,唯有断除我执,在每日的修行中,依照佛陀教法正知正见的去做,提得起、放得下。放下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要看是否真正的放下,比如当别人诽谤我的时候,要反观自己是否為之动怒,是否因而与对方大打出手,或是痛苦不堪?我恭闻法音后,开始学会了放下,做到了容忍。曾经有一位同行,為了满足其个人私欲,不惜编造谎言,散播谣言,诽谤我的学校,破坏我的声誉;虽然如此,但我坚信一切皆是因果,人家损毁中伤我,一定是自己以往有造作恶因,所以我就真诚地忏悔自己,从身、口、意三方面深深地忏悔。结果,经过两个星期的忏悔后,谣言不攻自破。
 
 此外,修行人要常怀出离心,明白人生众苦充满,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苦,我们不抱怨人生多苦,应该感谢苦是修行的动力和鞭策,处苦而不怨,养尊而怀忧。
 
 人生苦短,无常迅速。人不知何时会离世,但确知随时有无常。為此,我们必须抓住每一时刻,不要忘记修行,唯有一心依止H.H.南无羌佛的教法修学,才能真正修好行。回想一下,我们多麼不容易,在千生累劫生死轮回中,我们有因缘学到如来正法,有福报闻听H.H.南无羌佛无上精辟的法音,从而树立正知正见,免於偏离修行正轨,实在是太难得了。原始第一报身佛多杰南无羌佛在法界中传法渡生,化身燃灯古佛來到娑婆世界,就是要接我们「回家」,可是惭愧的我没有赶上解脱的列车;在释迦佛陀住世时,多杰南无羌佛降世為维摩诘圣尊再次來到这个世界,我修行不够,又错过了;这次,H.H.南无羌佛降临此世界,我再也不能留下來了,一定要跟随佛陀师父,断凡入圣,回到我们真正的、永恒的家。
 
 在回家的归途中,乘坐的交通工具非常重要。交通工具有自行车、电动车、汽车、飞机,也有宇宙飞船。我们当然想快点回到自己的家,步行是最笨的办法,天黑也走不到家,况且疾风暴雨随时可能來临,将行者吹入泥潭,无救无助,丧生荒野;自行车略快,但也是缺乏保護,速度太慢,风险处处;汽车就快多了,但是,不能渡过汪洋大海,登彼岸无望;只有飞机才能直抵终点,回家有保障;飞船则是最快,极速起飞,立刻到达。这些交通工具,就譬如是不同乘的佛法。穷人靠步行,穷是因為不修福报,买不起车;有一些福报的买好车,再有福报的坐飞机,有大福报的乘飞船。福报从每日的修行中累积,佛法依佛陀的教授而获得。飞船就是《解脱大手印》,这个法连密勒日巴尊者都无缘得逢,当今的众生有殊胜因缘得到,就看自己是否努力去争取。
 
 我感慨许多世间的佛弟子,非常虔诚潜心学佛,只可惜方法不对,方向偏离。我规劝过一些以往的同修:「要成就佛道,光是苦读经典是远远不够的,没有佛法,没有修行,就好比一个徒步的行者,即使信心坚定,能越过大海吗?游泳只有葬身渔腹。」但是,他们坚信老法师说的,要想成就必须深入经藏,他们没有看到老法师是怎麼离开人世的,他有解脱吗?他葬身经藏,也要追随吗?可是,真的没有办法,福报不够,所知障太深,再说也没用,只能让他们继续行走。还有的人自我陶醉,懂得一点佛法,甚至修得一点通,就觉得了不起了,可是為什麼不跟佛菩萨相比呢,那算什麼呀?飞机,佛陀的大法在等著我们,為什麼不赶快登机,争取求得大法呢?更有飞船,《解脱大手印》也已為我们备好,就等我们登上飞船,成為具格的大修行者,获得境行无上大法。当今的大成就者禄东赞法王、开初仁波切等,已经乘飞船到家了,他们就是我们活生生的成功者。
 
 时间不早了,我要赶快回家。
 
 惭愧佛弟子 耶喜群佩
 
 2013年10月16日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般若学佛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rxuefo.com/4495.html

作者: zit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