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的起源
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,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。关于他的生卒年,在南、北传佛教中,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,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。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,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。
佛教经典故事之八——悟性如光
人世间,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用眼睛能看见的,有时眼睛所见的不过是别人制造的幻境。人生要经历太多的局,太多的我们看不见的陷阱,任你怎么睁大眼睛,就是看清楚,看不明白。有时侯,睁眼不如闭眼。当我们闭上眼睛,关照内心,蓦然发现:读懂自己,就是读懂了别人;看清内心,就是看清了世界。别人所有的,我们都有。
世界佛教總部盛大舉辦 恭迎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佛誕法會-美新社
世界佛教總部副主席釋證達教尊在法會致辭中說到:「我見到眾多的七眾佛弟子們,都在更加虔誠的遵照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佛陀恩師的教導,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,盡自己的力量實際的去幫助了眾生、利益到眾生,慈悲的長期救護、放生各種物命,虔誠的恭聞佛陀恩師說法的法音和恭讀經書,積極的無畏護法
佛教经典故事之三 一切皆空
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。一天,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。为了表示他的悟境,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:“心、佛,以及众生,三者皆空。现象的真性是空。无悟、无迷、无圣、无凡、无施、无受。”当时独园正在抽烟,未曾答腔。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,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。
新认识佛教,认识末法时期
末法时期我们虽然障业深重,愚痴不明,但当我们明白并深信佛菩萨不会舍弃我们的时候,我们还会质疑为什么现在还会有古佛降世吗?释迦世尊能悲悯波旬魔王及其魔子魔孙,难道古佛就不悲悯我们众生吗?难道我们的业力还会重过魔妖吗?末法时期的众生啊,是该好好想想了,莫被自己的愚痴错过了学习正法的因缘。
只有严持戒律才能生定,有定才能生慧
佛陀在《浅释邪恶见和错误知见》说“认可破三乘戒律”、“认戒律不需全部守”是邪恶见。也就是说,如果认为所受的三乘戒律是可以破犯的,在某种因缘下或特殊修法下可以不守三乘戒律,则无疑是披着佛教外衣的左道旁门。作为佛弟子,无论什么条件三乘戒律都不可破, 只要受了某个戒,就得不折不扣的守,不能认为只守其中一条或部分戒条,某些戒条可以不守。
现在科学解释不了的事实,就可以一味否认吗?(上)
不少人认为,佛教是迷信,或者认为是一种信仰,是追求精神上的一种寄托,而事实上这是世人对佛教的误解。实际上,佛教揭示的是宇宙真谛,也是人生的真谛。下面我们就从历史和事实的角度,来简单地认识一下佛教。
【拉珍文集】两月见分晓的回顾
我们也要尊奉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教导,佛弟子们只能遵奉善益公民的本份,无权对任何人施行制裁。羌佛如是大悲,我们虽无权制裁他们,但是,佛弟子们可以把他们恐吓你们、奴役你们、骗财骗色的犯罪事实交给警察公安法庭,由法律来灭摈他们!!这也是一个善益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。
【拉珍文集】佛教理论的两面性
释迦佛陀佛教理论建立之初,没有两面性,只有独一理体,如释迦世尊所说三藏理论,是处于佛陀的境界中,对证取圣量境而获得解脱涅槃的方法所作的一种说明,或者叫客观记录。这样的佛教理论是由真实的圣证量所生发建立,而不是意识层面凭空设想成文,佛经里都有记载。
如此类的“放生”屡见不鲜,这是十分愚痴的举动
佛陀在《世法哲言》中教诫我们:“蠢愚何以治哉?灭愚之法唯在功学,愚在不其理、出行之蠢,而于读中有案,依师正导则得愚转智也。”意思是愚痴、蠢笨这种情况怎样才能改变,怎样才能聪明起来呢?要灭掉愚痴、笨龊的方法,唯一的就在于用功学习,多闻多见。